疾病周期研究,很有的做。比如:传染病、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重大疾病、罕见病在疾病发生周期、疾病管理周期上,都有明显区别。这五个类别的疾病在保险共付水平、医保支付方式上,彼此也有很大差距。
疾病周期研究,倾向于疾病自然进展,是消极的。疾病周期管理,倾向于疾病人为干预,是积极的。以肿瘤疾病为例,前者关注分型、分期;后者关注治疗方案的可及、疗效、经济。结合两者,保险才算懂得治疗。
医疗险、重疾险对疾病周期研究、管理的能力积累均十分孱弱,目前有两条道路进取:一是患者端,从群体到个体,研究有代表性的需求和风险保障;二是从医疗端,从个体到群体,找到可以复制的生态合作闭环。
关于患者、医院反馈的治疗数据(疾病细节、费用结构)不足、有限问题。笔者认为:及早推行“一人一码”的健康档案是重要的。这使保险公司把配合疾病管理服务做基础,把设计健康保险产品做可靠创新阵地。
一方面,把真实发生数据作为首要教材,弄清楚极端只为一人提供专项或若干项健康保障时,合理费用区间、费用灾难程度、风险可保性质;另一方面,把弄清楚的案例,从全要素向外拓展,聚类精算,并框定产品。
重疾险从未如此深刻地关注治疗,或者说,重疾险在医疗险崛起的时期,也在享受医疗、保险效率互动的红利。重疾险的风险保障范围客观上在缩小,医疗险的风险保障范围却在不断扩延,两者都是被迫如此演变。
于是,有一种潜在的逆反趋势:重疾险在一些有特色的病种上逆势扩张,同时关注控费、资金效益;医疗险在一些有特色的病种上被迫覆盖,同时关注控费、资金效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是这类病种的合规标签。
比如:这一些病种与人口老化、社会讨论有密切关系;这一些病种恐怕连重疾险的轻症赔付都没有触及,但可以被包裹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健康体检;这一些病种的计算保费可能远远超过百万医疗险保费水平。
即便如此,从患者对需求、风险认知角度,只要市场有顾客,就不应缺少实力、真诚的卖家。比如:百万医疗险虽然保费便宜,但客群庞大,有进一步筛分最大支付意愿的客群空间,也普遍认同患者、保险共付机制。
比如:百万医疗险的赔付率普遍偏低,把一些病种塞进保障范围,也有风险加成的剩余空间。重疾险的保费水平相对较高,把一些疾病管理服务塞进保障范围,折算增加的计算保费也可供潜在投保用户依据个性选择。
假如没有这些费力的琢磨,就总有一些病种被健康保险遗漏,滚入有风险的用户、患者全自付的魔力之手。面对全部风险,保险产品理应尽力发挥风险分摊、削弱的功能,并借支付力整合服务效率,引导就医行为。
笔者观察: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内部创新很激烈,健康保险行业内部创新也很激烈,且相互需要对方多压一根稻草支持,在疾病研究、管理这个大命题上,医疗、保险合力而为,各显其长,是彼此贡献的重要机会。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03 17:32: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