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中医药发展:“甘肃探路”成为可复制“甘肃经验”

16年06月24日 阅读:12210 来源: 梅松政原创

  据2015年2月23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研讨论证会4月21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会上提出,甘肃省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上先行先试,为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提及甘肃中医发展模式,笔者突然想到这样一个话题,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甘肃的发展模式呢?近年来,甘肃中医发展模式在该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维忠的领衔“主演”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往前走,已经成为中医药行业一个值得复制的“坐标”。


  【甘肃中医发展模式的靓点】


  甘肃中医事业在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智慧。是以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主导发展,并且以主任为直接发展人,这就是领导重视发展中医得出的效绩。


  领导以身宣传中医。刘维忠主任在其撰写的长文《关于创建中医先进(市)县》中提到:昏迷病人通过胃管灌中药和猪蹄汤等,可使抢救成活率提高5%以上;而“猪蹄煮刺五加”的食疗方法可以应用在艾滋病和肿瘤的防治中。此外,吃猪蹄子还可以治疗尘肺病。刘主任因多次在论文及微博中提到猪蹄汤在治疗疾病中的神奇效果,被誉为“猪蹄厅长”。


  这种不怕质疑,敢于在舆论中为中医发言的领导却是少见。近些年来,中医在受到现代医学的“直观、快捷”和科学理论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中医是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经验医学和“用疗效说话”的传统医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容易被“打破锣锅问到底”的现代医学戴上“伪科学”帽子。这或许是中医难发展的“瓶颈”。


  刘主任不怕一切质疑和批评,率先打开中医发展中这个“瓶颈”之盖。2012年,他号召中医学员“集体打通任督二脉”,同样被遭受质疑,甚至攻击和批评。


  不管遭受多大质疑和批评,甘肃中医发展的决策者坚信一个道理,对人民有益的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能跟老百姓带来切身利益的我们就应该拥护。所以,领导带头顶着这一切未知的舆论去大胆发展中医事业,真实可畏可敬。


  中医搭上现代化传播、学习。几年前,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就要求所有的中医管理者、临证者都要开通微博和博客。这种方法加强了领导者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管理者与临证中医和基层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发现中医临证和理论中的谬传误传,给予及时纠正;方便各种政策措施及时、准确传达,避免一些托、卡、懒等行为;提高中医临证人员的自我学习积极性等。


  同时,该省卫生计生委还开通“天下中医网”等网站、微博、博客供所有中医同仁交流。“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微博”等同样接受来自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医发展、交流、经验等的监督和传承。


  还有,要求所有中医医院都要购进现代化煎药机、包装机等,都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发展中医的模式。


  尊重中医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甘肃先后开展了各种级别的中医评选,如“省级乡村中医”、“省级优秀中医”、“省级名中医”、“市级名中医”等。这些褒奖中医的模式正是发展中医事业最关键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受鼓励中成长,受侮辱中倒下”,而中医事业的发展中有的地方就忽视了这一点。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精湛人才。中医行业同样如此,“铁杆中医”人才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支柱,甘肃在这一点迈开了一大步。只有中医从业者得到真正的尊重,中医事业才能有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医药带动文化等全面化发展。“整形美容到韩国,养生旅游来甘肃”,这是甘肃推出的中医养生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发展的口号。刘维忠主任说,“通过把甘肃打造成中医养生旅游目的地,带动甘肃中医的发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初衷。”看来这种“中医+文化+养生+旅游”同发展模式并非一般中医药决策者能大胆提出的。


  “千年药乡·养生定西”、“立足富有地方特色的温泉、沙漠、湿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开发药浴、沙疗、泥浴等系列项目,开展中药熏蒸、中药热敷、穴位注射、推拿按摩、中医蜡疗”等特色项目就是甘肃中医事业大发展的延伸。


  在中医事业发展又好又快、利民利国、富民富国等方面,甘肃给了中医药行业一个榜样,也给了中医药行业一些宝贵的经验。


  善于发挥媒体优势提升中医影响力。在借助网络宣传发展的同时,甘肃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报》甘肃记者站等,鼓励中医人“在学习中发展中医,在中医中继续学习”的模式,使每个中医人都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


  刘维忠主任以身示范,在开通微博、博客与中医同仁们学习中医,并编著《关于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切发达地区的中医发展提供了参考。


  近些年来,甘肃中医行业人员在各种媒体发表的文章日趋增多,《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等媒体为该省的中医发展纷纷“笔上开花”,让更多的人正确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发展中医、投身中医、运用中医.......


  【甘肃中医发展模式可以复制】


  短短几年时间,甘肃中医从“无人知的深山”走出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不但值得肯定和学习,还适用于其他地方“复制”。


  从“甘肃经验”我们得出结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医事业的发展正需要像刘维忠主任和甘肃所有中医同仁们这种“不怕事的有心人”,中医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所有中医决策者、管理者、临证者的共同大胆挖掘和创造。


  几十年前“屠呦呦团队”根据中医的史记对青蒿的“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记载,历经190次失败后终于在第191次成功的提取了震惊世界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同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儿童,以至于此,屠呦呦时隔40多年后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成为中国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犹如《人民日报》的评论,“三流条件创造一流成果”,而屠呦呦创造的这“一流成果”靠的是“西方国家早已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正如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的评论样,这才是“真正让国外同行们刮目相看的”。


  这一让“国外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成果来自于一种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的“屠呦呦团队精神”。而今,甘肃中医的发展模式与此有几分相似,这正是中医行业最拿手的,也是最需要的。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医怎样发展,“甘肃经验”告诉我们:一是真心为中医事业做贡献,二是接触现代化科技手段投身与中医事业发展中,三是真正的尊重中医人才、培养中医人才、发展中医人才、用好中医人才,才是中医最好的出路,同时也是中医伟大复兴的希望。


  要是能达到这样一些起码的要求,“甘肃经验”完全可以复制使用与任何地方的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正需要有更多的“甘肃模式”】


  截止于2014年,我国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近40万人,这个数字包含了行政管理人员、没注册人员、免考不懂中医而错发证人员。也就是说,真正的站在中医临证这条线上者还较为不足,“铁杆中医”更是少之又少。


  中医药行业目前最大的困境是人才紧缺。几年前,据《中国青年报》引用国务院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的话,每年我国有60多万医学大学生毕业,结果只有10万人左右当上了医生。中医专业人员更是流失很大,许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要么弃中从西,要么改行。导致这种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行业环境不健康,让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望而止步。


  甘肃在这方面先迈开一步,把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中医行业人才已经不能再低谷了。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从“猪蹄治病”到“打通任督二脉”,甘肃“中医复兴运动”将中医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争议四起,浮沉不定。然而,抛开热闹不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的中医,如今已举步维艰。其显著表现为,中西医的“剪刀差”越张越大,每年中医师的增长人数还不到西医的零头,更甚者,作为中医的领军人物,著名中医的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在不少专家、名医看来,中医的脱困与复兴,全系教育。可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 这就是中医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甘肃中医发展经验就是把中医各种各样的“冷”加温,遵循中医理论“寒者热之”。笔者认为,中医目前出现很多被绑架现象,相当于中医理论的“郁证”,放不开、走不出去。比如,中医发展模式被西医牵着鼻子走,中医临证被利益所绑架,中医院校教育跟着西医的尾巴等,从而越走越远。如《证治汇补.郁证》中就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中医发展过程中形同“郁证”,到处都是“气不周流”,“甘肃模式”就是典型的“顺气为先”。将中医行业中不通之“气”给予疏通,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据报道,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并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编制了《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些都是制度设计让甘肃中医逐渐升华的具体体现。在中医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荆棘,“甘肃经验”为我们怎样破除荆棘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提供了样本,中医事业的未来正需要更多的“甘肃经验”呈现。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3814阅读

2024,医美人在“狂飙”!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04-30 17:21:55 文章来源:原创

2331阅读

村医外出,叫妻子“搭把手”,被罚款一万二:罚完后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30 17:09:54 文章来源:原创

3785阅读

章铭老师等,对集采、医改的贡献不可磨灭(上)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30 16:58:46 文章来源:原创

3841阅读

国家医保局“开门问政”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迎来“东风”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04-30 13:58:47 文章来源:原创

5249阅读

三明年薪制实际情况公布,矛盾或不少、存量再改革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30 10:22:32 文章来源:原创

805阅读

风雨医美路,一个人的长征。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04-30 10:19:20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国家注册执业中医医师,1996年开始从医;担任多家媒体驻地记者、通讯员,每年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刊物上有150余篇稿子发表;长期关注中医药、农村、医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