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为JCI评审标准中的国际患者六大安全目标(IPSG)目标之一,重要性可见一斑。识别患者可能发生在医院任何场景及任何环节。患者来院会经由门诊、急诊等途径,若患者办理住院,之后在院内各科室间流转,例如检查、手术、生产、转科、转床…等等。临床上发生的不良事件有许多来自未执行正确患者身份识别,医护人员往往凭经验、凭记忆,在未核对身份即给予诊治。
案例
笔者曾任职于台湾中大型医院超过二十年,从事临床工作时,医院对于患者身份核对的意识几乎为零,如果有做,也仅仅是问「王某某吧?」或是直接「王某某,这是你的药」,就将药物交给患者或陪伴的家属。印象中有几次给药错误案例,其中一次是某慢性胰腺炎住院男性患者,多次住院,每次住院甚至指定病房,与医护人员相处如家人般熟悉,与邻床患者常常聊天打闹,互换床位。这天护士依常规发药,这位患者不在床上,溜出去抽烟,倒是邻床患者躺在胰腺炎患者的床上看报纸,于是护士就将胰腺炎患者的药直接给了他,这位患者拆了药包吃了,等到胰腺炎患者回来,大家到处找不到他的药,最后在垃圾桶找到有他名字的空药袋…
这个案例因为患者药物种类为一般止痛、胃药,幸未对另位患者造成伤害,试想,若是其药物为降血糖、降血压或其他会造成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改变的药物,甚至给药途径不是口服,而是静脉注射,后果将不堪设想。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未进行正确患者身份识别,如果护士多问一句:「您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就可避免身份差错发生。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患者身份识别?(WHEN)
1. 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IPSG.1 ME2):例如给药、输血或使用止血制品、提供放射治疗、静脉注射、血液透析、手术、侵入性治疗、检查…。
2. 其他:如采集标本、提供限制性饮食…
患者身份识别怎么做?(HOW)
1. 住院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身份识别方式可以不同于门诊患者同时使用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不包括床号。例如所有住院患者使用患者姓名加身份证号,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加出生年月日。其他如手腕带条型码。
2. 医院应制定相应流程,识别特殊患者身份,例如昏迷或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且无任何身份识别的患者到达医院时。例如暂以“无名氏”至挂号处按初诊患者给予分配病历号,以无名氏1、2……表示姓名。
3. 新生儿出生未取名、双胞胎等特殊情形。例如母婴同室新生儿使用母亲病历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男或女,确定新生儿腕带信息。
4. 核对方法:以主动问答的方式反问-回应-核对-确认-执行。
其他注意事项:
1. 医院信息化,腕带普遍使用,医院应制定腕带相关管理流程。
2. 当发现有疑问的患者信息时,必须加以核实,随时进行患者信息的更新。
JCI强调,正确身份识别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准备要接受治疗或服务的患者其身份识别信息和途径必须是可靠的;第二,提供服务或治疗与患者身份信息相匹配。其实只要记得,在为患者进行任何诊治前,多问一句(身份核对)一定不会错。
作者:惠宏医疗管理集团护理项目组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