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看到我正忙吗?外面等着!
诚然,部分医院就诊秩序混乱,很多患者或家属不排队,一窝蜂地挤在诊室里,甚至大声喧哗、打电话。
这不仅干扰诊病的思路,还影响医患的心情。对此,希波克拉底说,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那些传授我行医之术的老师——患者。
医生要先学会尊重患者,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遇到加塞的患者,不妨严肃而客气地告诉他:“请你先去门外等一下,我给这位患者看完病就叫你,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的胡亚美院士有个好习惯:看完一个病人后,起身把孩子和家长送到门口,再叫下一位病人进诊室。
这样做既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也不会因久坐而伤身,值得医生们学习。
医院方面,要加强管理水平,通过叫号系统、遥控碰锁、免打扰提示牌、严格施行实名制、增加义工等手段维持就诊秩序。
2、我不管这事(我不是你的主管医生),你找别人问去。
一句推脱的话,可能让患者跑很多冤枉路,甚至耽误治疗,严重影响就医体验。
这些小细节引发的怨气、怒气可能会在患者心中积蓄下来,最终一股脑地发泄给医务人员,酿成大祸。
勿以善小而不为,医务人员要有帮助患者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遇到挂错号的患者可以说:“别急,我帮你问问负责这件事的医生。”
3、别问了,不可能。
当患者询问何时能做检查、出院、手术时,“不知道”“没办法”“不可能”“做不到”等冷漠粗暴的词语,会让患者觉得自己不被关心,进而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降低,给医患交流带来麻烦。
这种情况可以回答“我帮你问一下”或“我看看能不能帮您尽量加快些”。
4、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如果不信我,就别找我看病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患者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垄断的时代结束了,学习型病人越来越多。
医生应改变传统的“家父式医患关系”(医生的身份使其具有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形成信任),而要转变为“朋友型医患关系”。
比如,患者指出“激素治疗有副作用,我不想用”时,医生可以好好解释:“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我会根据你的病情,严格控制剂量。”
5、说了你也不懂,你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对“一问三不知”的患者,医生不要苛求改变他们,更不应抱怨患者什么都不懂,应该积极运用器官模型、录像、动画、应用软件等进行患者教育,缩小医患间对于治疗的认知差距,避免出现误解。
北京儿童医院的张金哲院士每次出门诊,白大褂口袋里都塞满了小纸条,写着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病情。
6、你怎么不早点来,不然也不至于这样。
这类话都带着责备的语气,难以给患者带来希望。医生应从帮助患者的视角来履行职责,给患者带来希望和心理抚慰,告诉他“你的病情确实比较重,但你放心,我会尽全力帮助你”。这样患者才能感受到医生与自己共进退。
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医生特鲁多,在自己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意思就是,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患者。
在和患者沟通时,如果能注意言辞,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6句常见应避开的用语你记住了吗?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3 13:31:2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16 17:38: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24 09:34: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10 10:4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wzch509 时间:2025-03-10 09:55: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3-05 16:50:2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