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已经晚上8:45了,许多顾客依然在候诊。其中有一组家庭,奶奶,爸爸,妈妈,和一对双胞胎。他们是按时到的,可因为之前顾客治疗没有结束,所以一直没有就诊。
观察:孩子爸爸在玩手机,孩子奶奶开始在大厅徘徊,时不时盯着孩子的妈妈照看的双胞胎。小女儿在玩乐高,大女儿在被妈妈投食中,吃的是面包。前台在整理资料。路过的工作人员会打招呼,并告知前面没有结束还需要等待。至于等多久,没有准确的信息。奶奶忍不住又问了一次,得到的答案是“快了,前面还有一个顾客”。
9:12分时,一家人被安排进入了诊室,进人诊室后助手发现给孩子采集的资料不在这间诊室的电脑里,于是又请一家人到了另一间诊室。
进去诊室后,主任已经等在那里。助手介绍完顾客情况,面诊开始。因为诊室空间有限,这时孩子爸爸坐在凳子上,在牙椅的另一边,孩子的奶奶与妈妈一直站在门口附近。
当医生给出确认方案(早期矫正)后,孩子爸爸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配合?” “不是全天佩戴应该没有效果?”“之前有朋友的孩子戴过一个国外品牌,几万块,都一年了也没效果,怎么保证我姑娘戴着有效果?”“前后出了三套方案,为什么方案前后不一样。”“多久能出效果?”
同时医生一说话,这位爸爸就会不耐烦的提出自己的顾虑,打断医生。最后这位家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带着家人离开了。
分析:
在我们做早期干预方案设计的时候,得到家长认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治疗效果往往是经过共同努力与时间累积才能达到的。而不是第一次就能让家长体会到的。
家长对于孩子牙齿及面型发育的认知有多少,他们在担心什么?什么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因素?家长目前的状态如何?
像这个案例,一家人已经来了两次听方案。如果真不想给孩子做治疗,不必之前来两次。所以我们假设一家人是愿意接受改变的。加上进诊室后,家长说“之前有朋友的孩子戴过一个国外品牌,几万块,都一年了也没效果,怎么保证我姑娘戴着有效果?”
再次证明家长是重视孩子的发育与面型情况,所以他即使不明白,也去问了人。(更多的顾客相信身边朋友的体验)
观察中还有个细节,家长在等待时给孩子投喂食物,证明了孩子是没吃饭的。那么大人吃了吗?候诊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在关心顾客的状态,而是只在关心自己手头的事情,比如预约排诊的进度。
其实超时等待的时候家长已经有了烦躁情绪。而我们知道有情绪的人,是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什么的。那么与医生的情绪对抗,家长也源于之前等待过久时的情绪。
所以候诊区的服务体验,就凸显出重要性。在超时等待时,前台应该做什么来缓解顾客的情绪,甚至让他们贪恋候诊时光。顾客的就诊体验良好,从来不是只靠医生,也不是只靠咨询,或是其他岗位。而是靠大家一起协同工作共同来服务顾客。
那这个家庭能再回来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当我们发现等待时间过久后,在这一家人候诊的最后阶段进行了干预。用口面肌肉评估的互动与家长建立了联系,同时跟奶奶聊了孩子心理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给之后顾客再到院留下了伏笔。
带症状的小朋友顾客到院,一般会出现两个问题,孩子不配合或家长无认知。既然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就要用顾客能接受,能感知的互动来让他们增加认同感。并且不要只关心他们的症状,要关心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症状。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重获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clook 常汮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3 13:31:2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16 17:38: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24 09:34: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10 10:4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wzch509 时间:2025-03-10 09:55: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3-05 16:50:2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