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超过十年以上的民营医院,已经度过生存期,有些医院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过去的二十年,民营医院得益于医保的广泛普及,得益于国家鼓励民间资本的政策红利,得益于大胆改革的地方政府实行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在建院初期,就获得了人才、市场、乃至品牌的优势。随着这几年公立医院的扩张加速,人才紧缺加剧,市场竞争激烈,民营医院不得不面对现实,着手战略调整。这次战略调整的幅度之大,无异于是“第二次创业”。
一、结合市场变化,重新定位
现在公立医院一枝独大,随着医联体、公立医院集团化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形成垄断趋势,留给民营医院的市场空间将被再次压缩。大型民营医院曾经可以与公立医院抗衡的局面,很快将演变为依附和附属公立医院的关系,甚至被公立医院“诏安”或收购。民营医院要想独立生存,就不得不再次调整战略,明确定位。在这次医疗大清洗中,没有特色的民营医院将会被淘汰出局,保留下来的民营医院,基本是有一定专科特色和技术品牌,具有稳定市场份额和人才梯队的医院。
重新定位,就是分析市场需求,再一次找到市场切入点,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果断放弃和坚守特色的权衡,集中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专科,守住阵地。
二、稳定原有队伍,优化组合
原有的技术队伍,是医院的核心力量,也是医院最高贵财富,稳定原有职工队伍,是老牌民营医院战略调整的重要工作。民营医院技术人员老化是普遍现象,如何稳定老员工,发展新员工成为医院战略调整的首要任务。与之匹配的就是人力资源政策,必须预先设计新型的适合市场的人力资源政策,把引进新人、培养新人当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过去忽略人才培养的民营医院,现在全面陷入人才荒教训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战略调整,产品更新,技术团队将面临调整。调整员工岗位稳定员工队伍,必要的精简、调岗,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尽可能利用原有技术团队,增加必要的培训成本远比启用新人更加高效和节约,优化技术团队,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将成为未来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三、大胆创新思路,解放思想
沿袭传统建院思路,甚至是模仿公立医院,显然不适合现在的新形势。创新思路,就是解放思想,打破原有框框架架,是民营医院重新定位转型的必要思想准备。
打破原有用人经验,打破人才招聘的雇佣制单一模式,开创合作、共建模式,“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将成为人才紧缺的民营医院人力资源常态;打破原有学科建设模式,合并相关学科,组建“学科中心”制,也是极大精简人力成本,突出专科特色的模式之一;第三方合作(业务外包),是医院部分低产能、辅助科室、后勤单位可行的建设之路;提供基础学医平台,引进先进学科合作,成为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选择。
总之,民营医院的经营,必须是合理成本基础之上的效益最大化,所有大胆的创新模式,都是以获得长久的效益为原则的,必须是长久的效益而不是眼前的得失。
四、开放建院模式,引进走出
关起门来办医院,显然不现实。打开大门,引进来,走出去,做开放型的医院越来越获得民营医院管理者的共识。
加盟医联体,加盟专科联盟,加盟医院集团,努力加盟公立医院任何组织形式,是生存的必要,成为主流医疗机构成员之一,这一点务必提醒注意。
差异化发展,是民营医院战略设计的不二法则。相同专业比技术,相同技术比服务,相同服务比价格,总之,是创造“不一样”,让病人有比较,有选择。
民营医院在聘用专家、与专家合作上有自身优势,灵活的合作方式和薪酬体系,是公立医院无法效仿的,大胆引进专家资源,是医院长远的发展考虑,也是民营医院品牌成长的路径之一。
让自己的专家走出去,并非是“资源流失”“资源浪费”,而是扩大自身品牌,如果民营医院有知名专家,那就不妨放出去,走向市场,走向其他医院会诊、手术、合作。要十分清醒的明白一个道理:专家走到哪里,市场就走到哪里。
综上所述,民营医院在新形势下面临不同程度的战略调整,有些是产品调整,有些是组织结构调整,有些是专科转型,有些是更新团队。无论如何调整,思想解放、创新发展是硬道理;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是核心竞争力;医院可持续发展,获得长久效益是唯一衡量指标。相比较而言,第二次创业更加艰巨,重新定位意味着打破原有格局,有得有失,放眼未来,才能更好的规划未来。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