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离不开沟通和合作,而女性在沟通能力上普遍被认为要优于男性。女性拥有较高的人际敏感度。例如,女性在由于脸、身心和声音所能够表达的肢体语言来互动的事项上,具有比男性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共情感知男女之间有差异吗?
生活环境是导致共情性别差异的直接原因。比如,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及其家庭成员都会对于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期望。父母往往比较期待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善良、关爱他人等与共情活动有关的品德特质,会更多地将这种品德信念传递给自己的女儿。一般而言,父母给予子女所带来的教育方式、交流风格都是导致共情性别偏差的主要家庭因素。
即便即使是我们已经走出了家庭,在更加宽泛广阔的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质和量两个层面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也是我们共情性别差异逐渐形成的重要社会化影响因素。总之,社会规范更需要女性共情。
从心理加工特点来讲,男性和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咱就拿对疼痛的感知来说吧,女性会更加敏感,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男性有点疼也会怕得要死。对疼痛的敏感,就会造成对他人的疼痛有着比较强烈的感受。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内分泌、脑电和皮层功能等多方面的数据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共情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共情的发生和维持都和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的催产素水平明显地高于男性,这也体现了与男性相比,女性会有更强的共情反应。
女性之所以具有共情优势主要是因为共情的特质更加适用于女性演化过程中的基本原型。总体而言,男性往往与家庭和社会相互联系,而女性则加强自己的家庭成员内部的人际交流。这种分工,塑造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原型。
谁也不愿意成为”狠角色“。当前社会压力塑造了女性在家庭中活成了“养育者"。在家庭外也塑造了女性"联系人"的角色,而男性作为家庭支柱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这必然要求家庭中的女性更加需要有一种共情力来应对压力。
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共情
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有个妈妈宋倩,她把自己的女儿英子当作人生的全部,为了自己的女儿她宁愿放弃一切,把自己的所有都留给了她。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她会努力做出各种贡献,但是她的女儿并不开心,对她的这份付出不仅没有什么感激,反而背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英子居然想跳河自杀。
在一段亲子关系中,父母常常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口号,来代替孩子做决定。背后的潜台词是,父母不够信任孩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思想,不成熟,不理性。比如,替孩子选专业,替孩子相亲,甚至做什么工作都孩子好了等等。把孩子往正道上引,却从来不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替孩子选专业,替孩子相亲,甚至做什么工作都孩子好了等等。
这种以爱之名捆绑孩子的自由和发展的父母,最终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情绪压抑,孩子的想法长期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这都是父母共情能力不强的表现。
在我们周围,常常能遇到一些相处起来让人不舒服,或者相处起来更让人愉悦的人,仔细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不会共情的人,是不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的。真实的你,更喜欢跟那些善解人意,共情能力强的人做朋友。
理解力,是情感共鸣的前提。
我们所说的认识与理解,并不仅仅指单一的、肤浅的、具有强烈主观意愿的认识与理解,而是一个人在基于足够的信息、客观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处境所作出的更全面、更深刻、不带任何评判和偏见的理解。
真正做到理解很困难。因为人都是自恋的动物,人们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人们都希望自己说的是对的,更加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并非他人的真实感受,所以我们要摆脱自恋的桎梏,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共情,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理解的含义要广泛得多。"我理解你"并不代表我认同你,只是立场中性而已。理解分开来看,"理"是"理性""道理","解"是"了解""解决",翻译一下就是"我可以理性的了解你"。理解是中性的,相互理解才能在想法上"共振",最后才能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虽然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情绪共鸣能够更好的让你理解对方和接纳对方的情绪。
来源:医聊谈心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3 13:31:2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16 17:38: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24 09:34: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10 10:4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wzch509 时间:2025-03-10 09:55: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3-05 16:50:2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