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曾经说过: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究竟是谁最早说过这句话,而是从医学角度来讨论这两句话。
在传统医学年代,这两句话是反过来的,不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而是黑白认知、灰度决策。
因为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检查手段所限,我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知还比较肤浅,通常会认为你要么是有病,要么是没病。由于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决策起来既缺乏依据,又没有很好的工具,所以通常是灰度决策,你这样处理OK,那样处理也行。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对很多的疾病有了越来越深度的了解,已经进入到了分子诊断的时代,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多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时候,就进入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的时代。
不仅仅是医学的处理原则,其实很多行业的日常管理原则也是如此。
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是因为我们可以对事物的了解的手段越来越多,颗粒度越来越细,角度越来越丰富,可以数字化衡量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对事物只是进行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了。
以临床诊断为例,最早的时候,我们对疾病的认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停留在组织和器官水平,后来逐渐的进化到细胞水平,而现在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时代,我们可以用基因芯片,WES全外显子测序和WGS全基因组测序来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
打个比方,以前是用肉眼看脸进行判断,后来是用放大镜,然后是是用显微镜,现在是可以用电子显微镜在看你的脸,所以你能掌握越来越多的信息。
以前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是黑白,是非黑即白,要么是有病,要么是没病,而现在是在黑与白之间是有着很大一片的灰色区域,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很多的亚健康和疾病前期。
接下来我就以分子遗传学的检验报告为例,来给大家做个说明:
当你拿到分子遗传学检测报告的时候,不会想以前那样简单的告诉你是染色体异常,还是正常,而是存在各种的可能性。
P致病,LP可能致病,VUS意义未明,LB可能良性,B良性,你看在致病和良性之间是很大的灰色区域,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的最简单的判断了,你只能是灰度认知。
黑白决策
以前是没有有效的手段,你只能在一些无效或低效的手段中进行灰度决策,这也行,那也行。
在面对LP可能致病,VUS意义未明这种结果时,不管你再怎么纠结,最后还是要做一个决策来进行选择,说到底就是赌概率,知情选择,愿赌服输。
现在是有很多很多的治疗手段,但你只能选择一种,不能来回摇摆,这也行,那也行。
在众多的选择方案中你最好是选择最合适的,最有效的方案。
所以要黑白决策,要明确,态度明确,任务明确,执行明确,不要犹疑不决,不要左右摇摆,不要模棱两可。
来源:段涛大夫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