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公司年度财报公布的净收入(net revenue)就是基于net price统计的。
Net Price则更接近药品的实际价值,它反映了药品的实际市场交易情况。
笔者感触:
返利比例那么高,还在继续摸高。原研药、品牌药、仿制药都有点受不了了。返利比例*渠道销量*药品标价=返利总额。有时也不只看返利总额,还要看综合关系、深刻影响。
呼吁拿返利的所有环节、方面,能为药企、产品多留点儿净价水平、净收入总额。怎么做呢?
既然PBM是合法的、尾大不掉的,为避免其过于嚣张颓废丧失最后一点合理性,建议:对返利比例上限做听证、提出强制约束。
也就是说返利总额的维持,可以通过标价不断上涨来实现,或者通过渠道销量增加来实现。这矛盾么?当然。所以,道理上事实上还是逐步接受仿制药优势替代这么一个现实。
美国创新药的标价涨幅超过经济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药价特别是创新药的标价具有一定的金融性。
同时,药品供需关系的竞争,则是经济性。两种性质交织一起,并不矛盾。具体看市场不失灵式的解决。
本文意义更适用于糊里糊涂的美国医药市场。
感谢药智网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1-05 17:21:4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4-11-05 17:19:0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4-11-05 16:49: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4-11-05 16:46: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1-05 15:18:2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方书瑶 时间:2024-11-05 15:12:45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