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 是由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沟通方法,旨在通过同理心、真诚表达和倾听来改善人际互动,减少冲突,促进理解与合作。
其核心理念是:所有冲突的根源在于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关注感受和需求而非评判或指责,可以建立更和谐的联结。
国药汇融“普惠新程荣耀同辉”《非暴力沟通》100人大课四步技法分享:
1、把观察和评价区分出来。
因为观察是客观的,而评论是会带情绪的。
2、区分感受和想法。
因为表达感受更容易被接受,而直接表达想法会被对立。
3、表达需求而非情绪。
需求说得越清楚越好,不被情绪左右情绪。
4、明确表达自己的请求。
提请求时尽量不要使用抽象语言,否则无法得到回应。
一、简单讲解:
比如第一步观察:观察要客观,不带主观评价
例如,说“你忘了买蛋糕”是观察,而“你总是不上心”是评价,这容易引起对方抗拒。这点需要强调,避免用户混淆。
然后是表达感受, 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区分感受与想法
比如,“我感到失望”是感受,“我觉得你不负责”是想法,后者带有指责性。需要提醒用户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是需求, 明确内心需求,将情绪与个人需求关联
如“我需要整洁”而不是指责对方说,你又把这里弄得这么脏?这有助于让对方理解而不是防御。
第四步是请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请求
比如请求明天补双份蛋糕,而不是指责或命令。这点需要明确说明,请求要可操作,让对方知道怎么做。
切记这四个步骤的来源不能重复。
二、核心要点
第一步:观察事实(不带评价)
核心要点 :描述具体行为或事件,避免主观评判或情绪化表达。
注意事项:用数据或行为描述替代形容词,如“本周有3次未按时提交报告”而非“你总是拖延” 。
第二步:表达感受(区分感受与想法)
核心要点 :明确表达自身情绪,而非对他人行为的推测或指责。
示例:使用“我感到失望” ,而非“我觉得你没有责任心” 。
注意事项:区分感受与想法(如“孤独”是感受,“我觉得被忽视”是想法) 。
第三步:明确需求(揭示感受根源)
核心要点 :将感受与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关联,而非归咎他人。
示例:“我失望是因为我需要信任” ,而非“都是因为你粗心” 。
注意事项:需求应具体且聚焦自身,如“我需要清晰的工作分工”而非泛泛而谈的“团队需要改进” 。
第四步:提出请求(具体且可操作)
核心要点 :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而非模糊要求或命令。
示例:“明天7点10分起床,20分钟内完成出门准备”
4,而非“以后别磨蹭了” 。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否定式请求(如“别迟到”),改用肯定式(如“请提前5分钟到岗”)
三、四步法运用场景化教学
1、 亲子场景
案例A:孩子乱扔脏衣服
观察 :“毛毛,我看到桌下有2只脏袜子,电视机旁还有3件脏衣服”
感受 :“这让我心里很难受”
需求 :“因为我特别希望家里保持整洁”
请求 :“你愿意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吗?”
案例B:孩子沉迷游戏
观察 :“今天下午你连续玩了3小时游戏”
感受 :“我有些担心”
需求 :“我需要确认你的作业进度”
请求 :“可以现在和我一起规划作业时间吗?”
2、 夫妻场景
案例A:家务分配矛盾
观察 :“本周有3天晚上洗碗池堆满餐具”
感受 :“我感到疲惫和失望”
需求 :“我需要分担家务的协作感”
请求 :“你愿意负责每周三、六的洗碗工作吗?”
案例B:忽视陪伴
观察 :“最近一周,我们有3天没一起吃晚饭”
感受 :“我感到孤单”
需求 :“因为我需要情感联结”
请求 :“明天我们可以预留半小时聊聊天吗?”
3、 职场场景
案例A:项目拖延
观察 :“项目进度比原计划晚了一周”
感受 :“我担心会影响整体效率”
需求 :“我们需要简化流程”
请求 :“今天下午3点一起优化分工方案,可以吗?”
案例B:同事迟到
观察 :“今天早会你比约定时间晚到20分钟”
感受 :“我感到焦虑”
需求 :“我需要团队守时协作”
请求 :“下次会议能否提前5分钟到?”
4、 日常冲突场景
案例A:朋友爽约
观察 :“约好11点见面,现在11点30分你还没到”
感受 :“我感到着急”
需求 :“我需要被提前告知变动”
请求 :“下次能提前发消息说明情况吗?”
案例B:公共区域噪音
观察:“晚上10点后客厅音乐声超过60分贝”
感受:“我入睡困难”
需求:“我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
请求:“10点后可以改用耳机听音乐吗?”
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混淆观察与评价
错误示范:“你总是邋遢”(评价)→ 正确:“地上有3双袜子”(观察)
区分感受与指责
错误示范:“你让我生气”→ 正确:“我感到失望”(聚焦自身情绪)
双向倾听
在提出请求后,需询问对方感受:“你愿意这样做吗?是否有困难?”
通过以上实例可见,非暴力沟通通过结构化表达,能有效将冲突转化为协作机会,适用于家庭、职场、社交等多元场景。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03 11:24:4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03 10:25: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02 17:36:1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02 17:34: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01 17:30:1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3-31 17:33:3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