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系生命的重要手段,血液透析的患者需要每周到医院透析两到三次,所以要求尽量能够就近就便获得血液透析的服务。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
负责人表示,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2025年年底前,人口超过10万的县能够提供血液透析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90%以上的县医院具备血液透析服务能力,近十年的比较来看,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县域的血液透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2025年年底前,人口超过10万的县能够提供血液透析服务,满足血液透析患者的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称:“目前全国有72个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公立的综合县医院还不具备血液透析服务的能力,我们将根据县域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实际情况,一县一策来推动问题解决,特别是对于新开设血液透析室的这些县医院,我们加大质量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力度。”】
这是25年初见诸各种媒体的关于国家卫键委医政司长焦雅辉就国家血透治疗有关方面情况介绍的报道。国家在重视,总是好事情。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是一种特殊类型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它可以依靠治疗长期维持生命,甚至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工作。但除了极少数病人通过肾移植之外,绝大部分患者透析依赖,即,需要长期、终身透析(血透或腹透)。世界上透析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来自美国,从1966年开始已经有59年;中国透析生存最长的患者来自上海,从1973年开始,也已经超过50年。
鉴于该病的特殊性,国际上才允许设置为数不多的专病独立治疗机构——血液透析中心。
ESRD患者的发病和治疗,出现以下趋势:发病率持续增长,在中国,每年的增长率达到10-12%;二是发病年轻化,已成为ESRD的全球性新趋势,在中国,30-49岁ESRD患者占比从2000年的18%,增至2020年的27%(中华肾脏病学会数据);三是ESRD患者的透析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出现显著上升趋势,这是经济水平、医疗资源、患者健康意识等的全面提升的结果。在中国,2023年全国平均数在每百万人600例,但在有的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超过了每百万人1000例。
如前所说,ESRD患者最大的特点是需要终其一生、每周2-3次的透析维持生命。这一特点,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就是,其他疾病,要么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解决结束,或好或死,要么转成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的,或者其他就近任何医疗机构都可以就诊的,这种情况与距离的关系不是很大,也就是,医疗机构远近对这些病人影响不是很大。而透析,就不一样了,一不能住院(除非并发症符合住院指证,现在医保严控,这点很难,住院透析率应该不到5%),二需要每周2-3次的门诊奔波雷打不动,三是必须要到具有血透条件的机构就诊。那么问题来了:就近就便是患者做梦也想。距离,对每位ESRD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经济和工作生活。
生理上,ESRD患者一般都生理身体条件不佳,长期的长距离路途奔波让他疲惫不已、不堪重负,有的经常性“漏透”,身体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危及生命;心理上,远程奔波赴透,让这些患者心理压力大增,极易诱发抑郁情绪,且确有研究表明,偏远地区患者抑郁比城市患者要高20%-30%,甚至最终动摇治疗信心直至放弃透析;经济上,负担加重是肯定的事。异地(农村、山区等非血透机构所在地)患者,每月额外支出的通勤或食宿费用在500——2000元不等,再加上有时需要家属陪同,费用更是翻番;生活工作方面,异地患者,通勤和住宿所占时间,大大超过实际治疗时间,将严重影响家庭生活,降低社会工作参与度,甚至不能参与正常工作,最终被社会“边缘化”。
区域透析条件差异,很多“透析沙漠”的存在,是行业最大的痛点。
血透治疗机构的分布,和患者就透的方便性,在全国出现极度的不平衡。在东部发达的大中城市,血透机构分布密集,肾友透析一般在5公立半径之内;而在山区、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县都没有一家血透机构,医疗资源配置术语称之为“透析沙漠”。上面焦司长提到,全国有72个10万人口以上的县尚且还没有血透机构,何况据2020年人口统计,全国不到10万人口的偏远或山区小县在200个以上,相信这些小县更不可能具备血透条件了。这就意味着,覆盖3000万人左右的县级区域,没有血透机构,理论上,约18000名ESRD患者,要想活命,必须每周2-3次跋山涉水,劳命伤财才行。72个县今年或许能够解决,还有200多个县、至少还有10000多名肾友呢?
血透病友,每年直接治疗费用近10万左右,自费10%到30%甚至更多,这部分费用政府、机构通过各种办法在解决,如果说还能承受或可以得到解决的话,那么异地透析产生的间接费用与时间成本,通勤费、陪护费、误工费等,可能是压垮“透析沙漠”地区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为什么西部地区的透析率要比东部发达地区低出50%以上的原因,因为那里的患者最终选择了放弃透析。在西藏、新疆、青海,很多偏远地区,稍有条件的患者,一般都长期异地租住在血透机构所在地,更多的可能放弃治疗了——这是一位援藏多年的医生朋友告诉我的。这种情况,即使在浙江某些山区,可能也有存在。
机构布置合理,国际上要数日本做的最好。日本的透析机构布局密集、均衡,基本都在5公立范围之内。当然,除了政府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城市化率和地理条件——幅员辽阔有时也不是好事。
在美国,这种血透资源区域分布不公也很严重,但是,他在通过各种办法救济,弥补这种不公:移动透析车、居家透析、机构小型化基层化,等。据称,针对这些“透析沙漠”地区,到2030年,他们的居家透析率要达到80%。
社会最大的不公,是对生命权的不公。医疗资源(透析资源)的极度分布不公,已经严重影响了公民的医疗公平性,进而影响了生命权的公平。应该明白,鉴于前述原因,医疗机构分布的不公平、不合理,在所有疾病中,对ESRD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没有之一。
相信国家和主管部门也已看到了这种不公与问题,这也是年初焦司长发布这个信息的理由。
然而,血透机构布局合理化,资源配置公平化,“5公里透析”实现率,在中国,路阻且长。
20025.3.25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3-31 16:57:5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3-31 11:02:2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袁昆 时间:2025-03-31 10:58:1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5-03-29 15:39:4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3-29 15:32:4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3-29 15:30:01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