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口腔门诊的管理者常常自嘲是“救火队长”,却没察觉到,越是忙于处理突发状况,越说明运营和管理体系与模式存在漏洞。
“救火式管理”容易陷入一种看似努力实则无效的恶性循环。表面上好像是团队执行力不行,可实际上根源在于运管逻辑缺失甚至崩塌。
要是门诊一直采用“人盯人”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就必然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麻烦境地。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救火式管理”?又该怎么摆脱呢?
1.缺少标准化流程与规范
患者从踏入诊所的那一刻起,每一个接触环节都十分重要。然而,很多口腔门诊在这方面却毫无标准可言。
就拿患者进门登记来说,前台流程混乱,不同的工作人员询问的信息不一样,患者只能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体验感糟糕。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从接诊到操作的每个动作也没有统一规范。
就以洗牙为例,有的医生手法娴熟、步骤规范,整个过程让患者感觉特别舒服;可有的医生因为手法不熟练、步骤混乱,导致患者牙龈出血,十分难受。
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通过科学规划把流程转化为“标准化流水线”。要是有了标准化流程,患者进门就有专人引导、快速完成登记,治疗时医生和护士按照既定规范操作,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大幅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凭感觉决策,而非依据数据
数据就像是门诊运营的晴雨表。但实际情况是,有60%的诊所管理者都答不出精确的数据。上周初诊患者有多少?高净值客户流失率是多少?复购成交率又是多少?这些关键数据对于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可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说,有一家口腔门诊的管理者感觉近期业绩下滑,凭感觉就认为是宣传力度不够,于是加大了广告投放。可结果呢,业绩并没有明显提升。
实际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老客户流失严重,新客户转化率也不高,问题出在服务质量和客户维护方面。
要是管理者能依据准确的数据来做决策,先深入分析业绩下滑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客户回访等,就能避免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让管理更有效。
3.忽视员工培训与发展
口腔门诊的员工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一线人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体验。很多门诊管理者为了节省成本或者时间,就忽略了员工培训。
新入职的护士可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直接上岗,在协助医生治疗时,对一些器械的使用不熟练,影响治疗进度。医生也可能因为长时间没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没办法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员工看不到在门诊的发展前景,工作积极性就会受挫,人员流动也就频繁了。新员工不断入职又离职,门诊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管理者就得经常花精力去招聘和培训新员工,陷入“救火”的忙碌中。
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意识培训,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忠诚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运营中的问题。
4.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口腔门诊内部,医生与护士、前台与后勤、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很多门诊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比如,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需要某种特殊耗材,却没有及时和后勤沟通,等到要用时才发现库存没有,只能紧急中断治疗,联系采购,这不仅耽误患者时间,还影响门诊声誉。
前台接到患者投诉后,没有及时把问题反馈给管理层,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患者就流失了。
建立定期的沟通会议,像每日晨会、每周总结会等,再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确保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沟通顺畅,就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5.应急预案不完善
想尽量避免问题出现,但在实际运营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突发情况,像设备突然故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然而,很多口腔门诊并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不知道该找哪个维修人员,也没有备用设备可用,结果大量患者的治疗只能推迟。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常见的突发情况明确应对流程和责任人,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这样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才能迅速响应,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当管理者不再整天忙着“救火”,才有精力去追求“高质量发展”。口腔门诊的老板和管理者们,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运营管理模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让门诊运营走上正轨,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8 10:28: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6 17:27:5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1:53:3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15 11:33:3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14 17:32: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14 11:15:32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