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元芳,你怎么看?”
一度甚为流传的一句话,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这是狄仁杰对李元芳的提问方式。
狄仁杰,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能在众多繁复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理顺思路、快速破案,他还需要向一个武功为上的下属提问吗?
元芳的回答,也颇具看点,经常是两句话:
1、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
2、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一个心思缜密的破案高手的提问,及相应的回答,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到的主题,就是如何做一名“提问型领导”。
Part 1:当下管理者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管理者的权威与方法,在这个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困境。
最具有代表的问题,就是80、90后管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楚,马上要面对00后的大潮;
让很多的管理者感觉毫无头绪,备感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哪里呢?
有管理者问我:鹏哥,为什么现在员工越来越难管理了,没有以前的员工听话了?
我启发到:你手机里有多少APP?你以常用的是哪些?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他一一做了回答。
我又接着问:同样的问题,你跟你的员工相比呢?
瞬间,他似有所悟:他知道的,员工也可能知道了;他不知道的,可能员工比他玩的还好。
我接着问到:在这样的状态,员工凭什么服你呢?仅仅因为你的工龄长,经验多?仅仅因为你是主任?
古代的领导者与部下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领导者一般要体现出威武性,加之古代的知识和信息量比现在少得多;
所以大多数领导者在各方面表现可能都优于下属,博学多才,此时的管理是有效用的。
而现代社会中,社会发展极度的扁平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越来越集中高科技智能化设备平台,员工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甚至远远超越管理者。
就连经验,这个东西,也因为越来越多分享平台的出现,变得不再具备决定意义。这让管理者的权威一再受到挑战。
同时,员工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问题,自主性与独立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主度,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呼声越越高。
双重的夹击,让员工在工作中趋于“难以管理”,新时代的员工管理趋于什么样的变化呢?
1、更加强调在工作中,要有参与感,努力感知,只有全情投入,才会“我的世界我做主”;
2、需要更多的管理者,调整管理模式,让员工的自我管理趋于规范、系统。
提问,是当下对员工管理很重要的一种激发参与感,助其有责任意识的方式之一。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试着做一名“提问型领导”。
Part 2:两个提问的方向
提问,有两个显著的效果,依次来看看:
1、提出问题的人,为了更好的获得答案,有助于对问题的再度深入思考;
2、被提问者,也获得一个难得的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被提问越多,思考越多。
从提问的方向来看,有两个:第一个是领导向下属提问,第二个则是鼓励下属提问;
这两个方向的提问,都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及自我管理能力。
1、领导者向下属提问
向下属提问,不仅仅是不耻下问,更是有意识培养员工参与、思考的一种管理艺术。
一次到一家二级综合医院体检中心,一圈人围在我左右,准备问很多关于健康管理中心的问题。
每问一个问题,我都会问一句:你现在正准备如何做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很多人能够畅快的表达自己的相关思考与认知,我只需要帮助他们选择就可以了。
记住:员工的智慧有时比我们高,只是缺乏一个显现的机会与平台。
敢于装聋作哑,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是“提问型领导”的重要特征,不是示弱,也不会降低管理者的权威。
尤其在做很多需要员工共同参与的行动决策时,领导者要敢于说“我不知道”,拉着问:你怎么看,你认为该怎么办?
2、鼓励下属提问
从他人的提问,就能判断对方的关注焦点、思维方式、深入程度;
只有对方开始提问,自己方能有所洞察,并给予相应的回馈。
在后续的相关进阶中,我们会关注到一些提问的特征。
如:经常在会议或执行计划安排后,领导者经常问,大家都明白了吗,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明白了”。
可是在后续的执行中,却是漏洞百出,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下属没有形成提问的习惯,自认为理解而实则有所偏差。
英国女作家霍尔:我可能不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领导对于下属的提问应持鼓励的态度,营造敢于质疑、自由提问的氛围,并适当教育或引导员工提升提问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难的互动过程:恰好小王提到这个要点了,我来进一步给大家强调一下;
嗯,大家可能对某个要点,还不够熟悉,我想调查一下,还有多少人没有明白这一点的。
这种双向的提问,有利于引发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双向思考,同时也提升了双方的参与感;
更为重要的是对沟通的内容理解的高度统一,这就是领导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Part 3:几个重要提问场景
提问,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列举几个非常有用的情景提问:
1、启发员工自我寻找答案时
这个动作,可以让员工更多承担思考的责任,更加快速的成长,可以称之为:教练式问句,句式为:
你提问的是目的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哪些方法?
我知道,没有了,如果还有,会是什么?
这些方法中,你更加推荐哪一个?
OK,就按你说的办。
这是一个基础问句,让员工更加清楚想要实现的目标,及通过引导而产生更多的方法;
如果更加配合引导,大部分员工都能在这样的一个问句中,获得难得的成长机会。
强烈建议你反复使用与练习。可以把体验反馈给鹏哥,我们一起让更多员工能够自我成长。
2、在发生差错、故障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有时我们会顺口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搞成这样的?
这样的提问,都容易造成下属的抵触情绪或汇报不全。
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尽量恢复真实的场景,领导应该加上一些引导语:我们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分析;
践行我们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找出哪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情况,这样你来说说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具体的情况。
3、了解员工意思或挖掘问题时
员工提出建议或意见时,往往因为不同的视角的原因;
也未必意识到一些真相,领导者要善于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相或原因。
如果领导只是问到:你有证据吗?是否还有遗漏或补充,可能造成员工的压力及自我的质疑。
此时我们的提问可以转换成邀请模式:你的意见很重要,如果你能给我讲一讲具体的情况,会对于改进管理更有价值。
还有很多的使用场景。只有管理者心有员工的成长,意识到不再是强压,而是引导成长;
就要在如何成为“提问型领导”的路上,做出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1-21 08:46:5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20 15:11:4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11-19 14:09:4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1-19 11:55:3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11-18 17:03:4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1-18 10:33:03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