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感触:
第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没有对中医药生搬硬套?需要时时审视。多大脚穿多大鞋,而且要选鞋子。该慎重时需慎重。支付方式改革不是唯一的解,如果不够成熟熨帖,也可以先考虑综合的其他办法。
第二,医保支付方式针对急性期治疗,中医药优势还包括患者全病程、全生命周期不乱用药、不多吃药,这是支付方式逻辑下挺难理解的。但这恰恰是应予支付的高效价值。有时需超脱于急性期治疗看清。
第三,适宜技术、人才在中医药最可贵。但医保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并没有完全到位地考虑。并且,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尚无计划对此予以挖掘。适宜技术与其他技术、人才与人们,确实是应该区别地对待。
第四,中医药指南、适宜技术迫切地需要产品化,甚至有特色地匹配到传承人团队的颗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在中医药行业遭遇了比西医药部门更复杂、更不可理喻的沟通巨大鸿沟。
第五,中医药人才有必要通过中医药适宜技术出名、入世以及可上市。中医特色优势有很多,但到底有多少?中医优势应用要非常鲜明,迫切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首先就为缓解中医药适宜技术不能放量。
感谢李瑞锋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诸任之 时间:2023-09-23 16:52:3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09-23 16:49: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09-23 16:48:3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09-22 17:51: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3-09-22 17:48:5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3-09-22 17:22:12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