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讲了面对行业周期变化,中医馆可以采取的三种应对策略:
第一种:练内功降成本求生存。
第二种: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开源。
第三种:寻找新机会,开拓新市场。
于是有朋友提出了2个疑问:
1、练内功最核心的就是提升技术疗效,为什么你不讲?
2、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开源、寻找新机会,开拓新市场,首先也是应该提升技术疗效。
我不否则,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
一家医馆,如果技术疗效不行,可能其它任何策略都是治标不治本。
但别忘了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能解决它才成立。
事实上整个中医行业,目前都解决不了2个核心技术难题:
一是技术疗效的稳定性和专科专病的标注化可复制难题。
二是技术为医馆所拥有的难题。
所以,我们在讲医馆的三个战略驱动能力:驱动技术的能力、驱动用户的能力、驱动产品的能力时,重点讲过他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和转化关系。
从表象上看,我们可能见到的成功医馆多来自于技术不错的医馆,但驱动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核心是靠资本、运营管理能力、驱动流量的能力、切入时机、行业资源、商业模式等等。
同时,我们还要避免用医生自己开个体医馆的经营逻辑和做法来套其他连锁医馆。
医生自己开医馆,可以靠自己学习实践+时间积累+低成本运营来解决技术疗效问题,医生和技术是一体的。
但聘请医生来坐诊的医馆,医馆是依靠医生来解决技术疗效问题的,医馆掌握不了技术。
所以,这完全是两码事。
即使再过两年,中医AI技术更加成熟了,大家都能方便的获得中医AI技术,技术差异化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医馆之间比拼的又是什么?
再说,中医技术差异化本身不是简单地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这些年,医馆在驱动技术资源方面,真正做得好的,可能就固生堂一家,核心原因有两个:
一是确实有钱并舍得砸钱。
二是驱动医生效率比别家高,别家是一个一个优质医生的挖,他是一锅一锅的端。
但不管如何高效,本质上都是在有限的优质中医里做存量博弈,把你优质医生挖走,我活下来了,你死翘翘了。
在技术资源存量市场里博弈,以前当的情况,最多能支撑2-3家“固生堂”,最终还是要走向青年中医培养和中医AI这两个方向。
至于青年中医培养来发展医馆这个话题,在以前的文章也聊过,其成立的条件就是能达成对优质青年中医资源的虹吸效果。
试问,靠什么才能达成对优质青年中医资源的虹吸效果?这才是研究的重点。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当你想通过解决技术疗效问题来应对行业周期变化、驱动医馆发展时,一定是你在别的方面有优势,如资本优势、运营效率优势、商业模式优势、规模优势等等。
否则,用医生视角谈技术疗效提升,就技术聊技术,医馆永远做不到治标治本。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0-14 17:4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0-14 10:37:1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4-10-14 10:35: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10-12 10:00: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易亮 时间:2024-10-11 10:49: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09 17:05:43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