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绩效国考影响到医院的“面子”,卫健版CMI值侧重临床路径,影响到几个指标得分,影响到医院的得分档次排序;DRG/DIP付费影响到医院“票子”,医保计算CMI值侧重费用法,影响到医院的医保结算率;CMI值如何才能兼顾“面子”和“票子”?
绩效国考“揭榜”,医院考试成绩有一个神秘的调节因子就是“CMI”,医院都非常重视,因为不仅影响到绩效考核成绩,而且还影响到DRG/DIP医保结算的“票子”。国考平台有国考CMI值,省考平台有省考CMI值,医保DRG/DIP有医保CMI值,都是CMI为何数值“千奇百怪”不一致?
1、“CMI”何方神圣?
在国际医疗体系中,CMI 作为 DRG 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医疗资源消耗强度和效率的关键要素。它通过病例权重(RW)的精确计算,直观地展现出治疗病例的复杂程度与资源消耗水平。 CMI 值升高,这表明医院在处理疑难病症时投入了更多资源,也意味着医院在技术和资源调配方面具备较高能力 ,但不代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因此 CMI 成为了国际上医疗机构资源效率评价的 “黄金标准”,DRG付费下真正评价病历复杂程度的是“疾病风险调整”,而不是CMI,但是M国只让DRG分组有偿使用,不允许“疾病风险因子调整”输出。
CMI 在我国,被赋予了独特的双重属性。它既是衡量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成为医院 “面子” 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医保支付改革进程中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着医保支付标准,关乎医院的 “票子”。
我国CMI 计算一般采取总权重与总病例数的比值,数值越高,清晰地表明医院诊疗难度越大,资源消耗也越多。
2、卫健与医保“CMI”数值为何不统一?
卫健版 CMI 的目标导向紧密围绕临床技术层面。它着重评估医院收治疑难重症患者的能力,将病例的临床复杂程度和诊疗技术难度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卫健版 CMI 是衡量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高 CMI 值成为医院技术实力的象征,直接关系到医院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地位 ,与医院等级的评定以及学科建设的推进紧密相连。
医保版 CMI 则以医疗费用为核心出发点,旨在精准衡量医疗资源的消耗合理性。在 DRG/DIP 付费体系下,医保版 CMI 直接与医保基金的拨付额度挂钩。医保部门通过对医院医保版 CMI 的计算和分析,合理分配医保基金,确保基金使用的效率和公平性 。
CMI不同平台计算方法各异,导致数值差异。CMI值差异源于不同计算逻辑和数据来源,国考侧重临床路径,省考考虑地域差异,医保则关注医保患者费用控制,数据来源只有医保住院患者数据,未涵盖全院患者,导致CMI值偏差。
卫健版 CMI 依托病案首页全量数据,涵盖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临床信息,包括详细的诊断信息、手术操作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检查结果等,力求全面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卫健版 CMI 基于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复杂程度以及所需的医疗资源等因素,对不同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赋予相应的权重 。
而医保版 CMI 主要依赖医保结算清单特定字段,这些字段更侧重于与费用结算相关的信息,如药品费用、诊疗项目费用、医保报销比例等 。医保版 CMI 的权重赋值则依赖历史费用均值,通过对过去一定时期内同类病例的费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个 DRG 组的平均费用,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权重 。
3、“CMI”影响到医院“面子”和“票子”
“CMI”值不仅决定医院在绩效考核中的排名,更直接影响医保结算收入。高CMI值意味着医院治疗病例复杂度高,能提升“面子”,但若费用控制不当,则“票子”受损。反之,低CMI值虽节省成本,却可能影响医院声誉和患者信任。
医院面临着卫健版和医保版 CMI 的 “双轨制” 管理,这给医院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两套体系的数据来源和计算逻辑不同,导致编码规则存在冲突。医生在填写病案首页和医保结算清单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编码规范,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也容易出现编码错误 。为了满足卫健版和医保版 CMI 的计算需求,医院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填报,这无疑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还可能引发 “高码低编” 等伦理风险,为了获得更多的医保基金拨付,可能会对病例进行不恰当的编码处理 。
医院如何在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间找到平衡,确保“面子”与“票子”双赢。“CMI”值的不一致,让医院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既要应对绩效国考,还要兼顾DRG/DIP付费压力,倒逼医院对绩效国考搞一套编码,对医保编一套编码,为了“面子”和“票子”累的甚至搞几套DRG系统“疲惫不堪”,犹如“走钢丝”。
4、“CMI”为何要“一统天下”?
CMI 本应作为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发挥其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CMI 却逐渐出现了异化现象,背离了其原本的价值导向。为了追求高 CMI 值,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导致数据失真问题日益严重。CMI正在演变为利益博弈工具,影响着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统一CMI标准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助于还原其真实价值。
统一CMI标准,旨在消除数据孤岛,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绩效考核与医保支付的公平性。通过标准化计算方法,既能真实反映医院诊疗水平,又能合理分配医保基金,助力医院在提升服务质量与控制成本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统一CMI标准,将终结医院多套编码的困境,减轻管理负担,避免资源浪费。标准化后的CMI,能更精准地反映医院实际诊疗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最终实现医院、患者、医保三方的共赢局面。统一CMI标准后,医院将不再为应对不同考核体系而疲于奔命,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服务上。
统一数据标准是解决卫健版与医保版 CMI 差异问题的关键。推动病案首页与医保结算清单的数据互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机制,确保两个系统的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共享 。
建立全国统一的病种风险系数模型也是至关重要的。借鉴誉方医管研究的“病种风险系数”专利申请模型,该模型应纳入年龄、并发症等多维因素,以更全面地反映疾病的复杂程度和治疗难度,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 CMI 的计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把“病种风险系数”调整纳入DRG/DIP支付体系,确保支付与风险相匹配,减少医院因编码差异导致的资源浪费,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实现医疗服务的公平与高效。
5、医院如何提高“CMI”?
在医院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衡量医疗技术难度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面子”),又是医保支付改革(如DRG/DIP)中的关键参数(影响“票子”)。通过优化病种结构,提升疑难杂症诊疗能力,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确保医疗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强化成本控制,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性价比。此外,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诊疗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双提升。通过标准化CMI,医院能更专注于提升诊疗技术和患者体验,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标准化后的CMI将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医院、患者、医保三方的共赢。(1)优化病案首页质量
病案首页是CMI计算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面子”和“票子”。医院:加强编码人员培训,确保诊断和操作编码符合国家标准,对病案首页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2)平衡收治病种结构
在满足绩效考核要求的同时,兼顾医保支付需求,优先选择技术难度高、费用适中的病种(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既能提升CMI值,又不会因费用过高影响医保支付。适当控制单纯追求“票子”的低难度病例数量(如普通感冒、慢性病等),避免拉低整体CMI值。
(3)加强部门协同
医院内部需要建立跨部门MDT协作机制,医务部负责医疗质量和疑难危重病例的收治。医保办负责费用控制和医保支付政策的对接。信息中心: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4)强化成本管理
在满足绩效考核要求的同时,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成本控制,对高权重病种进行重点分析,确保其费用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引入誉方医管精益成本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强化核算与管控。
(5)变革绩效方案
通过变革绩效方案,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将CMI提升与个人绩效挂钩,。激励医务人员提升诊疗水平,优化病种结构,确保高权重病种资源高效利用。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激励效果。同时,强化团队协作,促进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推动CMI提升,实现医院整体发展目标。
总之,CMI既是医院提升“面子”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票子”的关键参数。随着 改革的不断深化,CMI 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革,从单纯的 “量度工具” 转变为医疗价值的 “导航系统”。在 “面子” 与 “票子” 之间,CMI 能够找到最优平衡点,既体现医院的医疗技术实力,又确保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院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打破数据壁垒,重塑评价逻辑,才能让 CMI 真正成为医疗质量提升与医保可持续发展的 “双轮驱动” 。这需要卫健部门、医保部门、医院以及相关技术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优化支付机制、技术赋能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推动 CMI 的协同发展,回归其价值本质 。
来源: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3-31 17:33: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3-31 11:25: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3-31 11:07: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3-31 10:28:4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3-29 14:04: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3-28 17:33:03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