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期开始对绩效国考“55+1”指标深入研讨,本期研讨“下转患者人次数( 门急诊、住院)”指标,分析该指标背后的含义有哪些?该指标“高好还是低好”?探讨如下。
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设置“下转患者人次数( 门急诊、住院)”指标,对于实现分级诊疗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医联体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医疗资源下沉情况;有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引导医院愿意下转患者;有助于三级医院发挥龙头作用,引导其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占比。
一、【计算方法】
“下转患者人次数( 门急诊、住院)”是考核年度三级公立医院向二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机构下转的患者人次数,包括门急诊、住院患者。
下转患者人次数 = 门急诊下转患者人次数 + 住院下转患者人次数
(1)考核三级公立医院向医联体内的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下转患者情况。
(2)门急诊下转患者包括医联体患者登记系统中,三级医院向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下转的患者。
(3)住院下转患者包括病案首页在 “离院方式”选项中, 填写“ 医嘱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代码为 3 )的出院患者,及住院信息系统中查阅到的下转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出院患者。
(4)门急诊和住院下转患者人次数累加求和为医院下转患者人次数,不包括出院患者在下级医院门诊复查以及三级医院间 相互转诊的人次数。
二、【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发〔1997〕 3 号)中首次提出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 号)、《国 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 国 发〔2016〕78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7〕32 号 )等一系列文件中 提出,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控制三级医院 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稳定期和恢 复期康复以及慢性病护理等服务。2017 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 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 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 2020 年,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 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三级医院应当根据功能定 位,重点收治疑难复杂疾病和疾病的急性期患者,将适宜患者向 下转诊,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医改发〔2021〕2 号) 中提出,创新分级诊疗和医防协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和有序就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 的通知》( 国办发〔2022〕11 号)要求加快推动县域综合医改,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 展。
三、【指标评价】
该指标反映三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的成效,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和有序就医。强调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指标应逐年增长,体现医联体建设、信息化提升及双向转诊机制的有效性。
第一,政策引导性
国家卫健委将下转患者人次数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通过 “年度硬指标” 倒逼医院优化功能定位,减少普通门诊比例,聚焦急危重症诊疗。要求三级公立医院顺应强基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从 “以治病为中心” 向 “健康管理为中心” 转变。
第二,资源配置优化
该指标的增长体现医疗资源从 “虹吸效应” 向 “下沉共建” 转型。现实情况是三级公立医院“经济因素”主动下转患者的积极性并不高,也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下转接不住的问题。
第三,医保杠杆作用
医保政策是推动下转的关键。DRG/DIP付费模式下,引入的市场竞争机制,犹如“小学生(基层医疗机构)、中学生(县区二级医院)、大学生(三级医院)”“同台竞技”,在区域内医保基金池中抢饭吃,抢的多才会增加医保收入,无形放大了“虹吸”效应。下转住院患者许多是因为医保预算限额倒逼。
第四,下转率高低
该指标由于是医院填报,单纯统计下转人次,很难反映三级公立医院业务量的变化,需要进一步评价门急诊下转率和住院患者下转率,门急诊下转率=门急诊下转人次数/门急诊总人次数×100%,住院下转率=住院下转人次数/住院总人次数×100%。通过下转率配套分析,才能更好的评价。
4、定量评价模糊性
由于该指标定量评价医院填报,可验证性差导致该指标的模糊性,难以精准反映实际效果,门急诊患者下转界定有些模糊,相对下转住院患者界定更为清晰,但仍需细化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反映诊疗流程优化及资源合理分配,避免形式主义。
四、【提高措施】
1、政策层面
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很关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医保支付政策,如调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拉开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差距应进一步拉大,特别是门诊患者到三级公立医院就诊大报销比例要降低,形成合理报销差引导基层就诊。住院患者在病情稳定后下转到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例如术后康复等,制定医保支付办法,对下转患者的医保报销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患者的手续办理环节。
2、强化绩效考核
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当下,该指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应强化考核权重以引起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弥补下转患者带来的经济损失。
3、医院层面
第一,调整绩效激励机制。加大门诊专家诊疗初诊率绩效考核激励,绩效设计向初诊患者倾斜,鼓励专家为初诊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后转向基层医院,倒逼科室下转患者。在住院患者方面,绩效设计向 CMI 考核倾斜,加大学科建设绩效激励,调整病种结构,提高 CMI 值。也可按照病历分型设计绩效激励,引导科室合理调整患者病种结构。
第二,优化转诊流程。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明确下转患者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患者安全、顺畅地下转,对于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及时与基层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安排转诊事宜。同时,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的快速传递,方便基层医疗机构了解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三级医院要加强与医联体内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专家坐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承接下转患者。建立利益共同体,设计下转患者绩效考核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确保患者下转后能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4、患者层面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向患者宣传分级诊疗政策和下转患者的好处,在社区门诊就医医保门槛费低、报销比例高,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更便捷、更经济的医疗服务,虹吸三级医院专家愿意到基层。
总之,下转患者人次作为评价分级诊疗建设的重要指标,与下转率综合评价分析,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分级诊疗建设成效。
来源: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3-31 17:33: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3-31 11:25: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3-31 11:07: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3-31 10:28:4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3-29 14:04: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3-28 17:23:31 文章来源:转载